2009年8月15日

美麗的鬼故事─《晴空小侍郎》



兒童文學工作者與出版社常有一個得不到最佳答案的問題:孩子究竟喜歡哪種類型的書?隨著時空的轉移與社會的變遷,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會不盡相同,但給孩子閱讀的書特性中,最重視的是「趣味」二字,相信沒有人會否認。然而,「趣味」似乎又過於廣泛,冒險、懸疑、誇張、幽默等情節一樣可以產生「趣味」,甚至概括神話和民間傳說的「哥德式小說」(Gothic novel),內容除了驚悚、恐怖、血腥之外,還帶有上述四種可歸類為趣味特質的靈異故事(或鬼故事),也應列入這種類型。

作家書寫時,在揭露當今世界的種種問題之餘(這類作品往往被視之為寫實作品),還喜歡把時空無限放大,因此,我們讀到了憂懼未來的科幻小說,也讀到追溯往日的歷史小說。廣義地說,純幻想和熔幻想與寫實於一爐的奇幻作品也是在時空上大作文章。有趣的是,哥德式的故事往往串連了時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但最讓讀者驚喜的卻是這類作品在空間上的無窮延伸。故事中的角色活在現實世界裡,卻由於某種形勢的逼迫,他們不得不徘徊於嚮往的「天堂」或「西天」與畏懼的「地獄」或「陰府」之間。  

不論天堂或地獄,對現存於世界的人們,都是未知的空間,恐懼憂慮在所難免。構思模擬一個未知的世界對作家是種重大的挑戰,但這也激發了創作者的想像力與創造力。他們虛擬過去或未來的某個(些)特殊空間,讓故事中的角色冒險進入,衡量自己的能耐,或浪漫似地不顧一切,盡情地演出人世間的悲歡離合。讀者這時才豁然發現,天堂與地獄實際上是現世的一種心理投射的空間,是否存在並不重要。故事中的角色透過某個歷程的考驗,終於完成自我成長的儀式,而讀者閱讀時,不知不覺進入書中角色的生存空間,與他們共歡樂共悲傷。《晴空小侍郎》的作者哲也就有這種野心。



靈異故事在我國並不罕見,志怪、傳奇均涉及鬼怪與多種超自然現象,《聊齋誌異》更是集大成之作。民間傳說中的這類故事也比比皆是,但此類故事往往陷於二分法的窠臼:善惡分明或公義必定戰勝邪惡。在這類故事中,冒險、懸疑是主要的展現特色,誇張則視作品而定,最欠缺的是幽默,因此故事本身往往以「教化」為主要目的,主角必定要透過悲情的訴求,方能達成他(她)追求的目標。相對之下,《晴空小侍郎》之難能可貴在於它除了具備冒險、懸疑、誇張的成分外,幽默不時在書中的不同部分出現,減輕了讀者對靈異故事的畏懼。

《晴空小侍郎》整本書的重心在於故事中的小男孩。由於小妹妹把蟬放回樹上面時不幸摔死,他見到爸媽十分傷心,便走上尋妹之路,嘗試去跟掌管生死大權的陰府之人爭議,讓妹妹復活過來。在作者鮮活的筆觸下,讀者看到的並不是一個可怕陰森的悲慘世界,反而是個充滿人情味的理想世界。

全書的主要空間設置在大晴國鬼部莫怪樓,每個到莫怪樓的鬼都有一段傷心的故事,住在不同的樓層,等待小男孩去尋覓。樓主晴爺爺是個性情中人,雖然有時瘋瘋癲癲的,他還是同情眾鬼的悲慘遭遇,以「人性化」的方式來對待他們,希望他們有一天能到極樂世界去,不需在莫怪樓繼續過著鬼怪的生活。

小男孩的出現與加入,改變了整個莫怪樓原有的「生」態。他先擋住灶王爺的咒語,逼得灶王爺出面幫忙;他打開書包,取出三明治、蘋果、橘子汽水,解決了眾鬼的餓與渴的難題,還與送貨郎唐郎(螳螂)大戰,透過使用的閃電劍,終於想起自己的身世,與妹妹的逝去,也知道他為什麼來到莫怪樓的主因。因此,在晴爺爺被大蛤蟆吞食之後,他便逐樓尋找三枚星星,再利用星星招來福祿壽三星,賜給他五個願望。晴風小侍郎再現,兩人合作,終於擊敗來攻打莫怪樓的桃樹老人,並找回妹妹。



表面上,作者講了一個男孩救妹的靈異故事,但讀者一路讀來,卻毫無驚悚恐怖的感覺,因為作者極想傳達的是愛的訊息。父母失去愛女的悲傷、男孩因此心生內疚,莫怪樓群鬼的段段悲慘過去,都需要愛的撫慰,所以書中的老校工說:「有愛心的人不怕鬼,連符咒都不怕。」晴爺爺也說:「真正的咒語是用愛和語言做成的。」難怪充滿愛心的男孩面對福祿壽三星賜與的五個願望時,先把晴爺爺的生死、眾鬼是否能到極樂世界、擊敗桃樹老人的大軍和需要的助手擺在前頭,尋找自己妹妹變成最後的願望,最後還得犧牲自己,成全這一切。

因為全書的重心在於宣揚人類的愛,作者便以幽默的筆法刻劃一切。新穎的情節和流暢的文字匯集成一本談靈異卻趣味橫生的故事。作者擅用文字典故,故意顛覆古今傳統用法,許多事物用逆向思考方式敘述,對現代文明也不時加以調侃一番,例如撥「電話」給三星,傳來的卻是「忙線中,請稍後。」「你要等待請按一,要掛斷請按二。」讀者看到這些段落,必定會露出會心的一笑。另外,互文性的應用也得心應手,男孩的一個三明治、一個蘋果,一瓶橘子汽水化成眾鬼使用不盡的食物與飲料,顯然得自耶穌的行善故事。男孩在95樓的巧遇盆栽裡的幻影人兒王爺一家人,嘗盡一生的悲歡起落,根本是南柯一夢的翻版,但讀者會欣然接受,因為作者毫不露痕跡,十分巧妙地把別人故事的片段轉化成另一篇美麗感人的故事。

閱讀這本書,讀者還會有另一層收穫:任何題材都可以變成美好的作品,美好到何種程度,那全看作者的能力與用心了。
─《國語日報》「兒童文學」,2006年8月13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