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5日

眾聲喧嘩─《海島人的贖金》

如何細讀作品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如果大家相信每一個人都是根據他(她) 過去閱讀的累積經驗,來接觸新的作品,則讀者的反應必定是各說各話、眾聲喧嘩。這是多元社會應有的好現象。閱讀《海島人的贖金》(Reavers’ Ransom)不妨從不同人的閱讀角度去檢視,自然另有一番滋味。

大師怎麼說?
這部作品究竟是奇幻還是科幻?跟神話有沒有關係?聽聽大師的說法也許可以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文學批評大師弗萊(Northrop Fyre)在其名著《批評的解剖》(Anatomy of Criticism:Four Essays) 一書中曾仔細討論原型的敘事結構。他認為西方文學的敘事結構,從總體上看,都是對自然界循環運動的模仿。自然界的循環周期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即晨、午、晚、夜,或者是春、夏、秋、冬等等。與此相應,文學敘事的結構也可以分為四種基本類型:喜劇,即春天的敘事結構;浪漫傳奇,即夏天的敘事結構;悲劇,即秋天的敘事結構;反諷和諷刺,即冬天的敘事結構。神話體現了文學總的結構原則,它包括了這四種敘事結構的全部雛形;而所有其他文學的基本類型,則一般只以某一種敘事結構為主。他認為西方文學的發展,是從神話發端的,然後相繼轉化為喜劇、浪漫傳奇、悲劇,最後演變為反諷和諷刺。到了這最後階段,則又出現返回神話的趨勢,二十世紀末奇幻小說的盛行就是依照這種循環模式。

神話大師坎伯(Joseph Campbell) 在《神話》(The Power of Myth)一書中說:「故事代表的是一種所謂的原型冒險。……童話故事是娛樂性的。你要區分二種故事。一種是在社會與自然秩序下,和嚴肅生活問題有關的神話;另一種則是具有同樣主題,但為了娛樂的童話。」他又點出:「童話故事是給孩子的……童話是孩子的神話。不同時期的人生各有其最適切的神話。」坎伯直接了當點出童話與神話的關係。以弗萊的原型敘事結構及坎伯對神話與童話的關係來審視上個世紀末奇幻(fantasy)的興起與流行,我們會發現這個方興未艾的文體與神話有一定的聯繫。奇幻這個文類具有濃烈的童話的色彩,如巨人、侏儒、巫師、巫婆、國王、王后、王子與公主輪番出場,魔法巫術、擬人法的應用等等。如果說奇幻作品是童話的放大版也未嘗不可。廣義說來,奇幻甚至可以把科幻納入,《海島人的贖金》這本後神喻天啟式的奇幻作品亦是如此,有奇幻敘述,也有科幻色彩。

背景怎麼定
《海島人的贖金》的背景設定在兩百年後的英國,與我們熟知的現代英國大為不同。倫敦(作者在原書故意把London拼成Lunden) 已成為一處在泥濘平原木造走道上的擁塞不討人喜歡的貿易場所。三個截然不同的組織團體正處於戰爭狀態,彼此猜疑,互相陷害。英格蘭人擠在幾個南方小郡裡,捕魚為生;沼澤裡的海島人是個重視家庭的氏族,維京人式的掠奪與暴力是他們賴以維生的方式;蘇格蘭是退步不多的科技組織。這三個團體正在追尋他們不甚了解的寶貝—電腦遊戲機。這篇剌激興奮的故事的高潮是濕地霧中的一場在廣闊海面上的決戰。

這本適合九歲以上的孩子閱讀的書處處含有豐富的挑戰性思考資料。這些激發思考的情節生不僅僅在於因地球暖化、海水高漲導致荒廢的這個世界的神喻天啟式的劇情腳本,而且在於社會的崩潰、國與國之間的政治陰謀與侵略。全書剌激閱讀的來源是以類比來引介:忠貞與背叛、愛與恨、信任與懷疑、貧與富、自由與奴役、和平與戰爭。書中到處都是不同型式的虐待與戰事的生動描繪,但它並不是一個恐佈的故事。實際上,全書幽默有趣,尤其是來自於被關了一百四十七年後重新啟動的人工智慧電腦的對話。這部電腦是頂級遊戲2457號,簡稱PSAI內鍵最頂級的人工智慧,它表現得有點類似〈白雪公主〉中偶而會插科打諢的七矮人,為整個故事添加不少笑料。

故事怎麼說
一般的中長篇青少年小說常以全知觀點為敘述觀點,作者可以隨心所欲地講述故事,仔細營造與鋪陳情節,安排動作、衝突、對白、高潮等。這類作品作者擔任的往往是萬事通的塑造者。《海島人的贖金》超過三百多頁,應屬於長篇小說,但作者卻不採用全知觀點。她安排每一章由莉莉與賽夫這兩位小主角來輪流敘述,兩人均以第一人稱觀點來敘述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與所為。透過他們,故事細節得以詳述,小讀者也學會從兩人的言行中判斷事情的真偽,何者為實話,何者為謊言。小讀者剛開始閱讀時,面對敘述者不停地轉換,也許有點困難,但翻閱數章後,便會習以為常,並從中得到雙重敘述的閱讀樂趣。在敘述中,作者刻意突顯莉莉的乖巧、聰明、勇敢、純樸、壞脾氣,賽夫的天真、憨厚、率直與輕信他人,兩個人形成強烈的對比。兩人敵友難分的心境使得故事更人性化。

讀者怎麼說?
這本小說得了第一屆泰晤士報「雞屋兒童小說獎」(Times/Chicken House Children’s Fiction Competition) 的首獎。作者愛密莉‧戴爾曼德(Emily Diamand) 當然是作品的第一位讀者(可以想像她邊讀邊改的苦思狀) 。評審也是先睹為快的人,聽聽評審的意見可做為閱讀的參考。評審之一布勒克曼(Malorie Blackman) 在評論進入決審的五本作品時,曾指出它們之能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是具備了原創力與品質,而且內涵顯得鮮活、生氣蓬勃。他認為,適合青少年閱讀的作品要有趣、剌激、並具備獨特的風格與原創力,而《海島人的贖金》恰好擁有上述這些特性,是一本令人驚訝、完善的書。

這本書出版後,深獲讀者好評,各自從不同的角度來談論這部作品,各說各話,但贊美的比非難的多了好多。作者初登文壇之作一鳴驚人,贏得無數掌聲,必定有她異於其他作者之處。故事一開始,雖然有些淒涼與憂鬱寡歡,但快速的節奏、有趣的對白卻能平衡故事的陰暗面。另外,故事的取材、手法的選擇都有可以探討的空間。

十三歲的孤女莉莉身邊帶著一隻遭人覬覦、善於觀察天氣變化、找到魚區的海貓,順手牽羊般地帶走了一顆會說話的寶石;一個初闖江湖、不識人間善惡的海盜頭子的兒子賽夫,再加上慘遭海盜綁架的英格蘭首相的七歲女兒艾麗珊卓,組合成一本幽默逗趣的故事,不但會吸引許多喜愛海盜冒險故事的青少年,喜愛憶舊懷古的成年讀者一定會樂意參與閱讀。

博覽群籍的聰明大小讀者在愉快的閱讀之旅程中,必定會發現書中許多地方似曾相識,這是因為作者深識互文之道。莉莉與賽夫會讓讀者想起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名著《黑暗元素三部曲》(His Dark Materials Trilogy)中的萊拉與威爾;倫敦廢棄頹敗的模樣可與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中的部分場景比美。海上決戰的熱鬧場面與搶奪小女孩的情節令人回到電影《水世界》(Waterworld)。作者擅於擷取前人名著或電影中的部分精華,從中汲取養分,寫出了這樣一本老少咸宜的作品,虛擬手法填補了不少人的想像空間,讓人們願意正襟危坐,重拾閱讀樂趣,可說是功勞一件。

或許有讀者認為全書結尾處雖說不上風平浪靜,但總覺得有點過度輕描淡寫,同時也與一般讀者的猜測有不小的落差,似乎破壞了眾人的聯想力。如果你也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你跟他們一樣,都沒看出作者真正的野心與企圖心。也許從一開始,她就打算把這故事寫成系列小說,她目前已經在撰寫第二集,說不定未來數集會像《哈利波特》一樣轟動、一樣暢銷,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國語日報》「星期天書房」,2008年12月28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