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本克萊門斯的書各有主題,但都是繞著教育孩子這個重大的課題打轉。《我們叫它粉靈豆》(Frindle)談的是面對有創意的學生,任課老師和學校當局是要積極鼓勵,還是一味壓制;《不要講話!》(No Talking!)中的大衛和琳茜帶頭玩閉嘴遊戲,驚動師長父母,一時也不知如何料理這一群從聒譟者變成寡言的頑童。《成績單》(The Report Card)暴露了學校裡成績評估的盲點、同儕的不必要壓力。「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說法並不適用於像諾拉這等智商的女孩。
這三本作品表面上似乎在於暴露校園師生對立不安的局面,但實際上,作者是在為校園裡一些長久以來未能解決的共同難題尋找最合理的答案。三本書與其說是孩子與大人對抗的濃縮版,還不如說是孩子對大人設定的規矩質疑。他以詼諧幽默的手法,把原本很嚴肅的師生困境,輕描淡寫地化解了。作品深具教育意義,但趣味盎然。小讀者邊讀邊笑,不知不覺中也被作者的說法給說服了。最難能可貴的是,文字嘻皮笑臉,調侃逗趣,但背後一本正經,談的都是當前教育界無法逃避的問題。作者逃開了說教者的身分,使得作品維持了應有的文學性。
正如許多的作品一樣,作者在作品中先給自己製造了不少問題,但同時也得為這些安排懸疑成分的問題找到最好的答案。以《不要講話!》為例,學生決定兩天上課期間不講話,而音樂、語言與閱讀、自然這些需要學生大量回應參與的課怎麼辦?作者必須替自己製造的問題找到最令人信服的答案。這方面作者並沒讓大小讀者失望。自然課被問到的學生用限定的三個字分段回答。音樂課則遵照老師的要求,唱ㄝㄝㄝ,跟著節拍一起拍手,通過考驗。語言與閱讀課的波頓先生只要求他們說三個字編造故事。這些合情合理的解決問題方式使得故事進展更順暢,更能激起讀者續讀的念頭。
三本作品表達的方式雖略有不同,但主旨卻在挖掘學校裡早已存在、缺少深入探討的問題。作者在《我們叫它粉靈豆》與《不要講話!》中,突顯孩童的嬉戲本質,熱烈參與字的取代及暫停講話遊戲。他們不怕受罰,以嘉年華式的狂歡心態,一起享受美妙的童年歲月,嘻嘻哈哈,終生難忘這段奇妙經驗。《成績單》主題比較嚴肅,觸碰的是比前面兩本書更為棘手的問題,少有歡樂的描繪。書中主角面對分數壓力的抉擇經過,應該會讓天下所有的父母感到心痛、相關的教育工作人員自省一番。
作者不刻意說教,但在書寫中還是流露了他對某些觀點的堅持。《不要講話!》中校長對管教學生的基本態度是:「這些孩子必須要學會,在該安靜的時候安靜,該講話的時候講話,該參與的時候參與。」這些話是傳統制式的說法,然而學生卻心甘情願執行不要講話的規定的前後經過,與他們見到的老師、校長未曾料想到的反應使得這本書樂趣橫生,讀者在這些樂趣中,會領略顛覆的美好滋味。在《我們叫它粉靈豆》結尾處出現了一封葛蘭潔十年前寫的信,要求尼克去思考世界改變的種種,但她特別強調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道理:「雖然有許多事情慢慢變得不合時宜,但這麼多年來,『文字』始終非常重要。每個人都需要用文字來思考、書寫、作夢、盼望和祈禱……」短短的幾句話點出了文字的永恆價值。諾亞在《成績單》結尾處,面對校長、專家與父母,講出了她對以成績評分標準來認定學生是否聰明的看法,同時還表示她寧可與一般生在一起,不願轉到資優班的想法,當場得到父母的贊同,故事有了比較圓滿的結局。
校園故事俯拾即是,但要寫得有深度,讓讀者細讀之後,再三思考,卻是對作家的一種嚴苛考驗。克萊門斯在這三本作品裡展現了他的寫作功力。一般人都認為孩子愛講話是天性,男孩與女孩的競爭是孩子最熱中的遊戲,他巧妙地把這二者併在一起。他的情節設計看不出有故意鋪陳之嫌,原創性高。他形塑甚佳的角色經常遭遇到社會現實,同時難免觸及深奧的學術理論。但他筆下呈現的依然有趣、自然可親。有人說,最優秀的童書作家能不著痕跡地把不同的寫作方式巧妙的放入小說敘述。克萊門斯的確做到了。
─《校園系列》,2008年7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