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7日

老中青的接力賽─《台灣少年小說選》

台灣少年小說發展甚晚。光復後,雖有少數成人作家寫了幾篇以青少年為主角的故事,但這些所謂的「主角」常以後輩身分觀察長輩言行為敘述主軸,鋪陳老套,情節也談不上創新。一九七四年創辦的「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正式設定「少年小說」這項文類,得獎作品的文中主角以少男少女為主,但書寫的架構不脫成人小說的模式,主要意涵以啟迪教育為主,雖不乏趣味,但總覺得說教意味太重。初期的少年小說發展方向大概如此。

從九○年代起,國外譯本開始大量進入本國市場,給讀者有了不同的選擇機會,但也給本地作家帶來相當程度的衝擊。國外譯本的內涵間接給本地讀者、作者打開了另一扇新窗:原來少年小說也可以這樣寫,題材沒有任何禁忌,也不需要以喜劇收場,生死問題可以大談特談,這樣的作品也等於間接解放了適讀年齡的限制。

觀察國外兒童文學的發展,不難看出在成人文學獨樹一格的著名作家,總會想到替兒童、青少年寫一些作品,例如: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王爾德(Oscar Wilde)、吉卜林(Rudyard Kipling)等人。回頭細讀本國作家作品,也不難發現部分現代成人作家的作品中,也有不少以青少年為故事主角,例如鄭清文、黃春明,但並不刻意強調為青少年寫作,然而其基調還是以啟蒙和成長為主。我們可以把這些作品當作少年小說來閱讀,這種現象可以從這些年來不少的選輯中發現。換句話說,適讀年齡模糊化成為兒童文學發展一項不可忽視、而且應該大談特談的議題。

適讀年齡模糊化主要在於閱讀運動的推廣,大人的參與介入,尤其在親子閱讀方面,這種現象更為明顯。家長與教師必須率先閱讀相關作品,才能夠與兒童、青少年對談,也才能夠尋找出每一本書的內涵與精髓。青少年個別心智發展並不一致,年齡雖相近,閱讀的作品的層次不會完全一樣,也間接證實了適讀年齡模糊的這種說法。這種現象往往給選集的編者帶來莫大的考驗,他(她)必須熟悉成人小說與青少年小說的作品,從中擷取代表性較強的優秀作品。

桂文亞女士主編的《台灣少年小說選》嘗試從這個角度切入,她選的作品包括老中青三個年齡階段的作家作品,從嚴友梅(1925~)開始到陳佳秀(1975~)中間相差半個世紀。整本選集記錄了對中原故土的追憶與台灣五十年來變遷的回顧,但作品的中心仍然在凸顯青少年的啟蒙與成長過程,藉由成人的引導,青少年進入不熟悉的成人世界。這樣的成長過程雖然不令人喜愛,卻無法逃避。青少年成長過程的喜悅、哀傷、挫折、得失等等,均有細膩的刻畫,在大環境的變遷中,青少年學會了如何自我調適,面對未來的各式挑戰。

如果加以嚴格區分這些作品的作家,則成人、兒童文學各半。仔細閱讀,不難發現,成人作家的筆觸比較深沉穩健,趨向於各式各樣成長考驗的描繪,主題涉及親情(如〈魂轎〉)、同儕(如〈白門,再見!〉、〈黑皮與白牙〉)、異性互動(如〈人間世〉的情慾刻畫)等等。以兒童文學為主要創作方向的作家,他們的主題環繞在青少年彼此之間或與長輩的互動為主,包括父子關係(如〈鞦韆架上的鸚鵡〉、〈旋風阿達〉)、同儕競爭(如〈讓我飛上去〉)、淡淡的男女關係(如〈花季〉)、祖孫互動(如〈秘密〉)、生死問題(如〈夏天〉)、殘障問題(如〈我是白癡〉)等,整個架構、文字比較能夠顧及青少年閱讀的層次。

這些作品也可以用問題小說來看待,作家揭發社會問題本是天職,但問題有輕重之分。對大多數的青少年來說,成長過程必須面對的問題不少,能不能藉由閱讀從中得到一些解決問題的方式或者獲得某一種認同?這種說法常常因人而異,因為作家不見得能夠解決問題,即使想解決問題,解決方式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作家往往只是拋出問題,讓讀者去思考。當然這些問題可能是長久已經存在,或者因環境的變遷而滋生的新問題,但如果我們深入檢視,所有的問題還是圍繞著「人性」二字,畢竟文學離不開人性的闡揚。不同年代的作家雖對於週遭的問題會有不同的想法,但終究會回歸到人性的探討。

現代青少年的生活壓力不僅來自於周遭的社會,家長的期待有時候甚至於超過同儕的壓力。在這些作品裡面,讀者會發現,青少年雖有自己的想法,但自我的世界往往被成人牽制著,如〈魂轎〉、〈獵山、海豹〉、〈昨日當我年輕時〉、〈人間世〉、〈鞦韆架上的鸚鵡〉等。他們的觀察角度與成人的有一段距離,但最後都得屈服於成人世界的要求。童年失色,或提早消失,青少年階段也好不到哪裡,在父母婚姻或者家庭秘密的困擾中,成長變成一件心酸苦澀的過程。學校精英式的教學把學生分成兩類,間接影響到孩子的正常成長,青少年私密的感情常常在成人的強力介入下化為泡沫,青少年只好自求多福,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中力求脫困。

在暴露嚴酷的生活層面之餘,作家也不忘記給予文中青少年少許的希望,畢竟冥冥之中還是有所謂的天理正義存在。青少年雖然活得無奈,仍然可以從人生的光明面去思考,不論生活如何艱困,總得設法走下去,或許在青少年階段真有過刻苦銘心的特殊體驗,人生的況味才值得回憶。
選入此書的作品呈現了整個台灣少年小說創作的脈絡,充分展現了編者的品味與偏愛,同時足以代表台灣少年小說的成長風貌。在形式表達方面各有千秋,但講故事能力都是一流的,是一本值得細讀的選集。

─《成長船隊》,2006年3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