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7日

一個美的故事


有關聖誕節讓人傳頌的小故事,人們最熟悉的是1843年將近尾聲時,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寫的《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書中主角吝嗇鬼(Ebenezer Scrooge)在從前合夥人幽靈的警告和「過去」、「現在」、「未來」三位精靈的協助下,終於明白自己失去愛情、幸福、快樂和生命都是自己造成的。雖然自己是這樣的人,但在美好的聖誕節,還能得到別人誠摯熱切的祝福,便發誓改過自新。擔負拯救人類重任的仁慈上帝,也降臨了他的寬恕。整個故事在呈現一個煥然一新的快樂奇跡中圓滿收場。
半個世紀後,一篇讀者投書再度激起人們的熱烈討論。1897年,八歲女孩維吉妮亞寫了一封信給《紐約太陽報》的編輯:「真的有聖誕老公公嗎?」資深報人邱契回函說:「……有一層覆蓋著世界的大幕是眼睛看不見的,不管有多大力氣的人,不,即使全世界的大力士一起上,也是拉不開的。只有信賴、想像力、詩、愛、情愛,才能在某一個時刻,把它拉開,看到大幕後面的、無法形容的美好的、閃閃發光的東西。那樣美好閃光的東西,難道是人們編造的瞎話嗎?不,維吉妮亞,那麼確實,那麼永恆的東西,就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上。說沒有聖誕老人?哪兒的話!讓我們高興的是,聖誕老人的確存在。而且他永遠活著。一千年以後,一百萬年以後,聖誕老人也會同現在一樣,讓孩子們的心高興起來。」
將近一百年後,伊凡斯(Richard Paul Evans)的《第一份禮物》(The Christmas Box)以一個聖誕寶盒重新詮釋聖誕的意涵。故事很簡單,但讀者在細讀後,對於聖誕節的真義自然會有更深一層的領悟。

這本書回答了這個深奧的問題:「聖誕節的第一份禮物是什麼?」每位為人父母的都知道,那是父母給孩子的愛。這本書沒有全然從宗教角度出發,純美的詮釋了上帝把自己的兒子送給世人來表達祂愛他們。
書中主角不知生命裡的事物那些是比較重要的,亟需他人幫他點明。很幸運的,一位年長的婦人及時伸出援手。書中豪宅的屋主瑪麗扮演了「我」的智慧老人角色。聖誕節即將來臨,瑪麗對於「我」汲汲求利,花太少的時間與家人相處一事感到憂心。她敦促他重新思考事情的輕重與優先考慮的順序,但他太忙了,忽略了她的忠告。只有在瑪麗快要過世時,她多年深藏於心的秘密哀傷之事透過放置信件的聖誕寶盒揭露之後,他才領會到她一直想要告訴他的。誠如作者所說的:「那只聖誕寶盒依然是為我的生命,帶來喜悅的源頭活水,雖然盒子外表看起來是空的,但對我而言,它裝滿了聖誕節真正蘊含的意義;它是孩子們眼中神奇美好事物的根源,也是在未來讓聖誕節持續散發魔力的泉源。盒子所展現出的內涵不只是給予,也不僅是信仰而已,它隱含的神聖意義,是父母對子女純潔的愛。」
作者又說:「瑪麗用純潔溫柔的母愛在愛人,這種深厚的愛,足以成為所有愛的象徵。她清楚知道,當我汲汲於追求世俗的成功時,其實是在用珍貴的鑽石換取普通的石頭。她懂我,她愛我之深,足以引導我發現自己的盲點。瑪麗送給我這世上最偉大的聖誕禮物──我女兒的童年。」
雖然故事哀傷,但同時也充滿希望──母女分離後依舊存在的希望、永遠不會減退或遺忘的希望。故事簡短,但它是永恆之愛的永久証詞。

作者以一種可吸引廣泛讀者的既移情又敏感的散文体寫出一篇現代寓言故事。這篇感人故事以父母之愛為主要訊息,透過上帝派遣耶穌活在凡世的基督教意象表達出來。這本書提醒我們,第一份聖誕禮物並非包裝後放置在聖誕樹下,它也跟聖誕老人無關,它是放置在一個盒子裡。它同時藉由書中的父親來告訴我們,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家人,減少在辦公室的時間。
這本書深受歡迎的主因來自於它給讀者帶來的強烈情緒衝擊,也來自於讀者從現代社會的憂慮、恐懼及不確定感中去尋求庇護的渴望。作者具備了以讀者可了解、可接受的方式來表達人類不同情感和弱點的能力。換句話說,這本書能成為一本聖誕經典,並不是因為它植根於奇幻,而是深植於人類對希望、履行承諾、彼此關係的追尋的寫實刻畫上。
歲終年末,在期待家人可以團聚的佳節時,閱讀這樣一本感人肺腑的佳作,覺得到處都洋溢著溫暖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