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作家作傳,可以實地探訪,親自訪問作家本人、與作家作品有關的人士及機構,澈底明瞭作家的生活實況;也可以只藉由閱讀作家的所有作品及相關文件而揣摩作家的待人處事及作品風格等。這兩種方式各有優劣,最理想的當然是二者兼之。本書作者採用了這種方式,在林格倫百年紀念的2007年,迢迢千里,遠赴瑞典,走訪相關人士及暢談她對林格倫重要作品的看法,文筆細膩生動,補足了未能親睹大師風釆的遺憾。
全書依林格倫精彩人生的演化而鉅細靡遺地予以敘述,中間如果遇到與這位童書大師相關的,需要另加補述的,則以「視窗」方式處理之。於是我們感受到了北國風雪大地孕育的女兒釋放出的熱火,不停地燃燒;讀到了她以「玩樂」為主的快樂童年、違反社會規範的未婚懷孕軼事、艱苦的成年生活,也讀到了她的創作歷程的斑斑點點,更讀到了她在功成名就之後,如何善用自己的影響力,表達她對兒童、童書、所有人以及動物的關懷。
細心審視林格倫所有的作品,我們不難歸納成幾個特點:偏重女性角色的刻畫、擅長景色的描繪(尤其是北國情調)、揉合寫實與奇幻、濃烈的人道精神。這些特點全是由對兒童的永恆關懷為出發點。另外還有一點不能等閒視之。長期以來,許多重量級作家在作品裡避談死亡,認為生命之花綻放之際,不宜與兒童談及人生的陰暗面。林格倫的重要作品之一《獅心兄弟》卻完全跳開此一禁忌,她認為孩子需要藝術來提升喚醒對死亡與愛的認識。對於上述的這些特點,幸小姐在這本書裡均一一加以詳細評析。
就西方文學批評的演進過程來說,專門研究作者是浪漫主義年代和十九世紀的老把戲,上個世紀初和三十年代新批評派專注的是文本,六十年代又轉向讀者,作者似乎變得不重要了。這種看法其實是有它的盲點,因為對作者的瞭解往往可以增強對作品的認識,這一點對於徘徊於文學殿堂前的小讀者更是如此。筆者相信這本認識林格倫的入門書,同時適合於大小讀者,值得推荐。
─《永遠的林格倫》,2008年4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