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9日

誰來讀課外書

圖像與文字
近半世紀科技的突飛猛進與社會的快速變遷,改變了世人的閱讀習慣,印刷媒介逐漸失寵,電子媒介取而代之。然而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印刷媒介依然為主要教具,電子媒介只是用來輔助印刷媒介教學的。但由於具象的圖像四處氾濫,放眼望去,盡是圖像。任何人、事、物均可圖像化,導致所有兒童文學的文類都可以用圖像呈現。孩子在學習階段中,許多時間都活在圖像世界裡,幾乎忽略了抽象文字的存在。
相較之下,抽象文字閱讀之被排斥得歸因於它的種種缺點:近乎呆板乏味;需要長期思考積澱;趣味性絕對比不上幽默誇張、強調動作的漫畫與動畫,以及聲光色俱全的電視、電影和電腦遊戲。圖像則充滿了魅力,孩子可以欣賞童書的圖案之美,其中又以插圖與種類之美最具吸引力。孩子可學習如何欣賞線條、色彩、色度、大小、形狀、幽默,以及了解看圖說故事的特性等等。
但即使圖像比文字更具吸引力,我們也得讓家長與孩子瞭解,在人生漫長的學習歷程中,抽象的文字遠比具象的圖像重要。孩子總得上國中、高中、大學,甚至研究所,這些學習階段全部要仰賴抽象的文字來構思與呈現,圖像只佔極小部分(以圖像為主要展現器具的例外,如美工、美術、傳播等科系)。就學子的終生學習而言,繪本並非萬能,而且似乎稍嫌不足。繪本同樣具有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功能,但與文字的功能層次不同,特別是在邏輯分析思考能力方面可能言之有物嗎?身為領航者,我們要好好思考在這重大的希望工程裡,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們來架座橋
我們擔任的重大工程是:如何在具象的圖像與抽象的文字之間架橋。我們應該先選取文字較多、內容較深的繪本來輔助教學,可以用精簡的文字撰寫趣味性較高的故事,來吸引孩子回到文字世界。我們也可採用溯源方式來提昇自我的文學程度,例如使用《封神榜》這本繪本,可帶孩子先閱讀原書關於哪吒的那些章回,再回來對照繪本裡的圖像與改寫的文字,讓孩子領略原典的文字之美。
如果就純文字的學習來說,可選用的文類包括寓言、童詩、童話、兒童散文與少年小說等。孩子讀圖多字少的繪本習慣了,要他們一下子就進入四五萬字的少年小說裡,有點近乎苛求,所以要循序漸進,先從文字較少的寓言、民間故事、童詩、童話、兒童散文開始,然後再加重分量,少年小說擺在最後。如果面對的是一群長年活在圖像世界裡的孩子,說不定還得使用圖像減少,文字增多的「橋樑書」。我們也因此可以試擬一種學習順序:先繪本,再橋樑書,然後抽象文字的書寫媒介。但不論那種文類,內容都得以「趣味」掛帥。也許老師與家長都會納悶,當年也沒讀過繪本與橋樑書,還不是活得好好的。不要忘記,我們未來的主人翁是活在圖像世界裡的新世代。
在我們瞭解這件希望工程的急迫性與重要性之後,身為領航者應該做什麼?我們不能要求一味孩子讀書,自己卻從來不去碰觸課外讀物。領航者自己不先養成大量閱讀的習慣,那就沒資格去要求莘莘學子多讀課外書,來充實自己。這點值得大家來深思一番的。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