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9日

誰來細察鷺鷥林?

大自然是一本大書,不論你居住的條件如何,你始終還是活在大自然的某一個角落裡。因為你已經習慣你存活的空間,而且早已忘記你是大自然中的一分子,也忘記再去体驗新的撞擊,拒絕新的思維。日復一日,你越來越像是電視機前隨著冷氣機的風力偶而晃動的缺氧盆栽。這時,李潼向你招手,要帶你走入一片完全陌生的鷺鷥林,給你另一種欣喜。
擺在你面前的是一本李潼觀察安農溪分洪堰沙洲高地那一大片鷺鷥林的實錄,只是他比你更有想像力,能把他所見所聞所思,用小說的技巧重新揉搓組合,給你新的閱讀管道,教你省思周遭的一切,再邁開大步,勇敢面對生命的新挑戰。你有你的閱讀方式,你也知道,任何讀者都是根據他過去的閱讀總經驗來接觸新的作品,但這次你想嘗試新的方法,仔細觀看李潼開拓的新的空間,用心揣摩他的意圖。當然你可以把這一切告訴你的孩子和學生。
你決定先細讀文本,逐字推敲,除了字面意義外,還要在字面底下挖寶,因為你想起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裡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出來似的。冰山在海裡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文學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謂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謂的「八分之七」。你在充分了解具體可見的文字和形象後,還想挖出這本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摘要與六何
你在細讀整本作品後,為了考驗自己的記憶力,便先把文本內容做摘要式的書寫。故事內容在你的妙筆下,便濃縮成500~800字左右的完整報告,方便你日後可做口頭報告的材料,同時藉機順便磨磨你的筆刀,千萬不能讓它生鏽。
為了方便討論,你設計了一些最基本形式的提問。你想藉回溯故事裡的「六何」:何人(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為何(why)與如何(how)這六個基本元素,來激發自己、學生或孩子的記憶力:
1. 這篇故事有幾位主角與配角?
2. 這篇故事發生在俊甫幾歲時?
3. 俊甫為什麼要休學?為什麼要跟小修叔去看鳥?
4. 白鷺鷥怎樣構巢、驅敵、孵蛋、避災?怎樣教小鳥飛翔?
5. 白鷺鷥如何抵抗與反擊人類的侵犯?
6. 俊甫會再復學嗎?
7. 俊甫如何與正佶互動?
你發覺這篇故事太有趣了,可以設計提問的空間非常廣闊,因此你鼓勵學生或孩子自己也設計一些,彼此切磋一番。
從「推理與組合」到「思考與表達」
提問只不過是考驗記憶力的基本形式,既然記憶力沒問題,當然禁得起推理與組合能力的考驗。設計單選題目比較容易,複選題目便得費心思考與推敲,趣味性也會隨著昇高。舉個例子:
*小修叔為什麼要邀俊甫去觀鳥?
(A) 指導俊甫認識大自然 (B) 告訴俊甫大自然的重要
(C) 讓俊甫暫時忘記世界末日的預言 (D) 間接進行生命教育
因為你熟讀文本,你發現這是個複選題,四個答案都是合理正確的。你這時也會恍然大悟,人生的一切問題不是單選的,只有一個可能的答案。因為複選的程度高,人才懂得提昇自我的思考層次。
思考就是要懂得「進一步想一想」,是所有設計提問中最需要思考、最具挑戰性的。每個題目都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每個讀者都可以依據自己的想像或生活經驗來回答,目的在鼓勵讀者(包括孩子或學生)勇於搶答,發表自己的想法,不論對錯。可以期待的是,這種型式的頭腦體操的效果可以達到極致,如果使用在學校,你會發覺課堂的互動氣氛最激烈。
這類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為在多元社會裡,我們需要的是不同的聲音,而不是一言堂式的回響:
1. 猜猜看誰是大鬍子教授?你聽過他的演講或上過他的課?
2. 你羨慕俊甫的智商與學習能力嗎?你認為「平凡便是幸福」嗎?
3. 在這本書裡的所有角色中你最喜歡哪一位?為什麼?
4. 人生並非以賺錢為目的,你如果有機會,願意做一些有興趣沒有報酬的工作嗎?
5. 你認為俊甫打毛線、織毛衣的目的是什麼?
6. 你認為「把握眼前的每一刻,該做事、該歡樂都盡心盡力,而且不懷疑明天的太陽不出來」的說法正確嗎?
7. 氣功師川七師是個性情中人,你喜歡他的行事方式嗎?

尋找閱讀輔助工具
在一個幾乎萬物都可以圖像化的現代社會裡,費力地去與圖像對抗往往是徒勞無功的,不如用圖像來增強文字教學的功能,《夏日鷺鷥林》也一樣可搭配相關繪本或鷺鷥生態的不同圖片或影片來協助教學,採用多寡你可自行決定。
如果你認為只在室內閱讀文本太過於單調,你不妨親自帶著孩子或學生跑趟宜蘭,循著李潼在作品中提到的路線走走。親近大自然,你會發覺自己虧欠大自然太多,你會發覺自己實在渺小,你終於懂得謙卑,學會謙卑,因為你終於察覺到你的肢體動作和心靈意識,在不經意間,與鷺鷥林中的眾鳥兒所展現的習性和流露的氧息不謀而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