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0日

平常人家孩子的故事


繪本在台灣已盛行十多年,不論是國小老師或是故事媽媽都懂得善加利用這項文類,而且對學前教育與國小教育的教學工作都有了相當重大的影響。孩子因此懂得分享美的欣賞:線條、色彩、色度、大小、形狀、幽默等,也學會利用圖像來說故事的本領。然而有識之士卻有另一種隱憂,因為具像的圖像只是學習的一種工具與方向而已,孩子終究會長大,必須熟悉抽象文字的應用,才能進入比較深奧的學習空間,培養合乎自己才情的技能,充分發揮一己之長。
兒童文學中的抽象文字文類相當多,寓言、民間故事、童詩、童話、少年小說等均可以當做理想的教材,但這些文類深淺不一,從具象的圖像回到抽象的文字世界並非一蹴可幾,必須就學習者的能力來調整。孩子長期習慣具象的圖像學習,並且樂在其中,一下子要去面對繁雜的抽象文字,似乎並不容易,因此,國小老師和故事媽媽便找了一種介於繪本與少年小說之間的新文類:圖像減少、文字增多的橋梁書,來擔任架橋的功能。
這種新興的文類給出版社帶來無限的商機,也給本土作家開創了廣大的寫作空間,一時之間,蓬勃成長的橋梁書幾乎完全取代了繪本與少年小說。然而,這種文類的本土作品創作空間似乎有自我設限的危機:專門寫課桌與講桌的互動;老師與學生、男女學生之間的胡鬧、調侃、開玩笑等,文字的應用與情節的安排略顯粗俗,讓讀者覺得欠缺深度與廣度。但幾年下來,也有一些值得討論的作品出現,廖雅蘋的《超級兄弟》便是其中之一。

《超級兄弟》比較特殊的是,整本作品由十七篇獨立的故事串連起來,主要空間是超級兄弟的家,爸爸和媽媽是不可或缺的配角,學校反而變成不是重要的戲台,也就避開了課桌與講桌的互動,老師與同學的所有言談舉止只是透過兄弟兩人之間的對話,重心完全在於一家四口的應對與「交鋒」,故事的趣味性也因此四處洋溢,不會讓讀者閱讀時覺得乏味難讀。
十七篇獨立故事是超級兄弟學習生活的實錄。不論吃冰、吃「粽」、吃歐力茲、運動、青春煩惱、做作業、交換日記、過節、如何購物、電腦應用等都與實際生活有關,教導兩兄弟的工作多由住在「男生宿舍」的媽媽主導,爸爸只是在一旁敲敲邊鼓而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是父母藉機指正孩子行為的好機會,故事中的父母是常人,一樣有情緒,一樣會犯錯,作者沒有過度美化,反而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提高了故事的可靠性。
「兄友弟恭」是種理想,也是種負擔。故事中的哥哥弟弟也跟著有了這種理想與負擔帶來的壓力,但爸爸和媽媽只用正常的教養方式來激勵孩子,所以哥哥弟弟跟一般孩子一樣頑皮搗鬼、惹事生非,「大過不犯,小錯不斷」。他們難免會爭吵、起衝突,但絕對不會變成像聖經中的該隱與亞伯一般,因為父母會及時挺身而出溫和地糾正他們的錯誤,孩子便逐漸懂事,變得體貼。因為這是你我平常人家的小故事,內容不需灌水,也沒有「不食人間煙火」的虛無描繪,全書白描但細膩感人。
作者擔任教職多年,熟悉學校生態。從她的故事敘述中,我們發現她與學生互動良好,深刻明白孩子的各種把戲,懂得處理孩子之間的糾紛,當然更瞭解自己孩子的心理變化,說不定有讀者會懷疑這些故事是否跟她的孩子有關。即使是夫子自道,作者也必須懂得如何去擷取、篩選,甚至節錄。這些功夫作者都不欠缺,加上她優美的文字,我們覺得閱讀她的作品,是種不同於其他橋梁書的喜悅。這些年來,她在童話、故事或少年小說的創作方面頗有斬獲,也得了不少的大獎。希望她能堅持她的書寫風格,再為我們的孩子寫一些更動人、更溫馨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