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9日

「家」的召喚與嚮往

「家」是一個深受作家喜愛的少年小說題材,任何類型家庭的描述,都會涉及到「愛」──人性中恆古不變的善的展示或追尋。許多故事中動人的描述都是家人或家族之間的互動或糾葛,繞著「愛」這個重大主題而衍繹擴充。畢竟,「人間有愛」的境界是一般人所嚮往、所追求的,而「愛」的起點往往是「家」。「家」的召喚與嚮往是許多經典作品的主軸,《柳林中的風聲》處處展現了這個主軸的魔力。
作者葛拉罕姆在這本書裡創造了言行幾乎完全和人一樣的小動物。書中的動物主角住在屋子(蛤蟆先生住在一棟凌亂的英國式邸宅裡),使用家具及時髦的交通工具,穿衣與食物都與人相同。作者以奇幻手法刻畫角色,讀者也不會質問書中兩個主角水鼠與鼴鼠坐馬車出外野餐時也吃冷凍雞這種不甚協調的現象,然而,即使文中動物的動作、言談與人無異,仍然保留自己明顯的動物習性,與人有所區隔。人在這篇作品裡只扮演小角色,而且是被嘲諷的對象。 
故事從鼴鼠沿河蹓躂開始,牠巧遇有詩人氣質的水鼠,兩人展開一連串的冒險,先探訪愛自誇、愛裝模作樣的蛤蟆。為他們三人拖著馬車出遊的老灰馬,途中被一輛豪華巨車嚇著了,馬車便掉落路旁的深溝,出遊只得喊停。隱士獾先生的出現使得故事漸入高潮。水鼠,鼴鼠聯手要「拯救」及「改造」紈袴子弟蛤蟆,雖然制服了牠,但善心的水鼠上了蛤蟆的當,讓牠逃了。蛤蟆偷開別人的車,造成公害,侮辱警員,被關進監牢,又設法逃獄,一路上瞎鬧惹事。不幸的是,蛤蟆的大廈已被野森林的黃鼠狼頭子和白鼬盤據,幸好三個好友不計前嫌,設法經由秘道突襲敵人,奪回大廈,蛤蟆也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儘管蛤蟆的鹵莽冒險顯得喧鬧有趣,然而最能讓讀者產生共鳴的應是水鼠與鼴鼠在野森林冒險後,回到鼴鼠小小的家的過程。作者藉鼴鼠的家對主人的召喚突顯「家」的魔力:「……此刻,他的老家一定就在他身邉兒不遠的地方,現在它派出了偵探和信差來找他,要抓他回去了。……家也很喜歡他、想他,要他回去,正透過他的鼻子把它的心意告訴他。它的憂傷口氣裡帶著責備的意味,但是,並沒有刻薄或憤怒的表示,只是提醒他,別忘了它就在這兒等他。……在這同時,從他的家飄送來的請求,一會兒變成了悄語,一會兒又變成了懇求,最後竟變成了專橫的要求。」細膩的筆觸,顯示了作者對家的愛戀。 
作者另一讓人折服的是他利用抽象文字就能觸發讀者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第七章「黎明前的笛手」中描述小鼠和鼴鼠划著小船幫水獺尋找小胖胖的經過,便是最好的證明。月光的變化,小動物的走動聲,風撥弄蘆葦、菖蒲和柳條兒的聲音:「他(水鼠)的一切感覺都被那個奇怪而神聖的聲音迷住了,他心醉神迷,全身顫抖,他什麼也聽不見,看不見,感覺不到。他的靈魂就像是被那個聲音抱著搖擺,如同無力抵抗而又快樂的嬰兒,快樂得透不過氣。」整整一章都是田園牧歌式的抒情筆法,聲色俱全,大自然的美、聲音與氣息,輕撥著讀者的心弦。誠如《紐約時報》書評家阿布索諾特所言:「……這是一本溫暖的書,一本在你心中感到寒冰或是信心動搖的時候讀的書。它是所有的文學作品中最能令人重振精神,獲得安慰的書。」作者堅持對人類永恆的愛及信心,強調愛來自家的召喚與嚮往,讓四隻重視友情的小動物合唱了一曲「美好人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