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世紀之前的歐洲歷史,記載的一向是國王、皇后、王子、公主或貴族世家上流社會的瑣事,絕少提及凡夫走卒的軼事。即使到了十六、七世紀,由於當時識字率依然不高,較早的成人童話也多半流行於宮廷與貴婦人經常出入的沙龍上流社會間。童話中的國王與皇后最關切的是如何幫王子找個門當戶對的媳婦、早早幫公主找個如意郎君。這些故事多少反映了中世紀以來的上流社會的某種傳統。大師莎士比亞與托爾斯泰筆下的主角也盡是宮廷或上流社會的人物,卑微的升斗小民永遠是可有可無的小配角。日記型的《小鳥凱瑟琳》(Catherine, called Birdy)反映的是1290~1291一年之間一個十四歲女孩的生活感受,時間比上述成人童話更早,神權與父權的濫用也更為明顯。雖然主角凱瑟琳只是個鄉村騎士的女兒,也同樣面臨被迫嫁人這個重大問題。作者選擇這樣的特殊時空為她喜愛的作品背景,是有她特殊的理由。在一次接受訪問時,她很坦率的說:「我厭倦了聽到有關國王、王子、將軍和總統的故事。我想知道生活在其他時代的普通年輕人是什麼樣子的。」
二
生活在中古世紀是什麼滋味?凱瑟琳以勇氣十足、諧趣橫生的洞察力見證人生、剖析社會,使得故事添加了不少趣味性。她不想成為當時所謂的「美嬌娘」:沉默寡言、溫順待人、擅長社交、多才多藝。她的媽媽打算教給她莊園女主人的技巧,讓她以後成為溫和、耐心、賢淑的妻子。她的爸爸只想把她早早嫁走,謀得好處。凱薩琳就像一般的青少年,曾有過無數的「志願」,她不斷調整修正自己的未來:想成為畫家、十字軍戰士、作曲家、小商販、流浪樂師、修女……,也曾對婚禮有某種嚮往。然而在所有這些可能當中,她的命運註定是:像乳酪一樣賣給了出價最高的人。與英國中世紀莊園的日常生活不同,凱薩琳是個泥土氣息十足、精力充沛的十四歲女孩,生活充滿了有趣的故事,讀者忘不了她的一舉一動。隨著周遭人事物變遷的影響,她起而反抗社會的限制,決心追求自己的快樂。
整本書由動作與文件體格式組合而成,既精巧又有創意。她哥哥愛德華覺得,即便是女孩兒也不能什麼都不懂,所以他教她讀聖書和寫字,雖然她更願意坐到蘋果樹上胡思亂想。每一則日記條目藉由說明何位聖者之生日及其言行,並告知他們死亡方式,來告訴讀者更多與主角有關的事物,這使得她的性格比其他描繪此年齡層的書中人物更為深刻。作者從一個不同的角度「處理」說書方式,讓讀者不僅經由雙眼觀看中古時期,而且透過另一個人的靈魂在她日記中透露出內心最深感情。書中角色生動,在喜鬧、悲傷、快樂和厭惡中增加了本書的趣味性。本書既迷人又幽默,因為主角的內心、腦筋和性格從頭到尾都在不停的改變。
三
凱瑟琳生活的十三世紀末依然是神權時代。當時能有機會接受正式教育的人不多,民智未開,一般百姓在濃烈的宗教氛圍籠罩下,別無選擇,連生死都由教會處理,生活相當困苦,只能把希望全寄託在虛無的未來,因為「教會對人們來世是進天堂還是下地獄具有發言權,所以它在今世也享有巨大的權威。教會擁有權力、土地和財富。」所以人們都熱中在教堂廣場欣賞「最後審判」,雖然明知天堂早已擠滿了人。作者指出,中世紀的英格蘭是個艱苦、殘暴、骯髒的國度。每個人都希望死後的世界會比今生今世要好。再加上當時的死亡率也相當高,因此人們也就把死亡看淡了,甚至把觀賞死亡當成一種樂趣。主角在文中說:「今天在河津有一場絞刑,因為我舉止不夠端莊,他們罰我在家不讓我去。我都快十四了還沒有看過絞刑。我的生活真夠無趣的。」
神權的濫用間接造成父權的無限膨脹,連製造聖人的權利也是由男人主宰。凱瑟琳指出:「我最近注意到男聖人中有這麼多是主教、教皇、修士、大學者和老師……」子女婚姻對象的選擇完全掌控在一家之主父親的手中。婚姻的促成是為了增加田地、締結同盟或是償還債務。女人從根本上說就是一種財產,是用來鞏固一個家庭的聯盟、財富和地位的。小鳥反對與大鬍子結婚,她與淑女教育和淑女傳統進行了多年的抗爭。但大多數女孩都服從了,因為她們知道自己並沒有太多的選擇。小鳥抗爭的過程也就是她的人生探索(quest)。
四
「尋找自我」是這本書的主題之一。鳥是這本書最重要的象徵物。凱瑟琳的绰號是「小鳥」。她養了許多鳥當寵物,拒絕吃飛禽肉。她學到了像鳥一般的使用她的「翅膀」來釋放自己。書中有許多意象把角色比喻為他物。凱瑟琳被比喻為她臥房中的「籠中鳥」,因為她不能做她想做的。儘管如此,她在寫日記的一年內不斷抗爭,努力嘗試去改變自己既定的命運。她最後雖然選擇了屈服,但她的成長之路隨著加快。她了解生命現在是,將來也是不完美的,然而,她一定得享受她目前所擁有的。結尾處大鬍子突然死於非命,是個不同凡響的出人意料之外的扭轉之處,不但她的女性主義的果斷力遠在她時代之前,而且她地位像閃電般速度的改變有些令人驚慌失措。
這本書看不到偉大壯觀的冒險行動,但凱瑟琳的銳敏聰慧使得讀者同情她的種種煩惱。一些她說出的話既粗魯又不衛生,然而,這是作者帶給讀者的部分寫實:作者實實在在記錄凱瑟琳如何以不平常的手法拒絕父母安排的婚事時,讀者感受到的卻是一幅中世紀精確生動的畫。這本書可以讓讀者深刻感受到她的夢想、恐懼和希望。
本書剛出版時,許多評論小說中的歷史精確性的「專家」曾公開譴責,認為它描繪不精確,並有太多的事實的虛偽陳述。他們認為,主角不能也不會做出她所做的,這不是因為她沒能力,而是因為她所生活的時代。這種說法也是評析作品的角度之一,但小說常有虛構成分,相信作者在下筆之前,一定細讀過相關史料,力求準確,不偏離史實,相信她擷取的資料都是可信的。讀者或許會覺得凱瑟琳太獨立了,她遠遠地走在時代的前面,但我們不要忘記,她也擁有當時大多數女孩所欠缺的:知識,而知識就是力量。如果她活在當代,她必定是個顛覆舊習、打破傳統的新女性,高舉男女平等的大旗直往前衝,永不妥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