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7日

一個美的故事


有關聖誕節讓人傳頌的小故事,人們最熟悉的是1843年將近尾聲時,狄更斯(Charles Dickens)寫的《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書中主角吝嗇鬼(Ebenezer Scrooge)在從前合夥人幽靈的警告和「過去」、「現在」、「未來」三位精靈的協助下,終於明白自己失去愛情、幸福、快樂和生命都是自己造成的。雖然自己是這樣的人,但在美好的聖誕節,還能得到別人誠摯熱切的祝福,便發誓改過自新。擔負拯救人類重任的仁慈上帝,也降臨了他的寬恕。整個故事在呈現一個煥然一新的快樂奇跡中圓滿收場。
半個世紀後,一篇讀者投書再度激起人們的熱烈討論。1897年,八歲女孩維吉妮亞寫了一封信給《紐約太陽報》的編輯:「真的有聖誕老公公嗎?」資深報人邱契回函說:「……有一層覆蓋著世界的大幕是眼睛看不見的,不管有多大力氣的人,不,即使全世界的大力士一起上,也是拉不開的。只有信賴、想像力、詩、愛、情愛,才能在某一個時刻,把它拉開,看到大幕後面的、無法形容的美好的、閃閃發光的東西。那樣美好閃光的東西,難道是人們編造的瞎話嗎?不,維吉妮亞,那麼確實,那麼永恆的東西,就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上。說沒有聖誕老人?哪兒的話!讓我們高興的是,聖誕老人的確存在。而且他永遠活著。一千年以後,一百萬年以後,聖誕老人也會同現在一樣,讓孩子們的心高興起來。」
將近一百年後,伊凡斯(Richard Paul Evans)的《第一份禮物》(The Christmas Box)以一個聖誕寶盒重新詮釋聖誕的意涵。故事很簡單,但讀者在細讀後,對於聖誕節的真義自然會有更深一層的領悟。

這本書回答了這個深奧的問題:「聖誕節的第一份禮物是什麼?」每位為人父母的都知道,那是父母給孩子的愛。這本書沒有全然從宗教角度出發,純美的詮釋了上帝把自己的兒子送給世人來表達祂愛他們。
書中主角不知生命裡的事物那些是比較重要的,亟需他人幫他點明。很幸運的,一位年長的婦人及時伸出援手。書中豪宅的屋主瑪麗扮演了「我」的智慧老人角色。聖誕節即將來臨,瑪麗對於「我」汲汲求利,花太少的時間與家人相處一事感到憂心。她敦促他重新思考事情的輕重與優先考慮的順序,但他太忙了,忽略了她的忠告。只有在瑪麗快要過世時,她多年深藏於心的秘密哀傷之事透過放置信件的聖誕寶盒揭露之後,他才領會到她一直想要告訴他的。誠如作者所說的:「那只聖誕寶盒依然是為我的生命,帶來喜悅的源頭活水,雖然盒子外表看起來是空的,但對我而言,它裝滿了聖誕節真正蘊含的意義;它是孩子們眼中神奇美好事物的根源,也是在未來讓聖誕節持續散發魔力的泉源。盒子所展現出的內涵不只是給予,也不僅是信仰而已,它隱含的神聖意義,是父母對子女純潔的愛。」
作者又說:「瑪麗用純潔溫柔的母愛在愛人,這種深厚的愛,足以成為所有愛的象徵。她清楚知道,當我汲汲於追求世俗的成功時,其實是在用珍貴的鑽石換取普通的石頭。她懂我,她愛我之深,足以引導我發現自己的盲點。瑪麗送給我這世上最偉大的聖誕禮物──我女兒的童年。」
雖然故事哀傷,但同時也充滿希望──母女分離後依舊存在的希望、永遠不會減退或遺忘的希望。故事簡短,但它是永恆之愛的永久証詞。

作者以一種可吸引廣泛讀者的既移情又敏感的散文体寫出一篇現代寓言故事。這篇感人故事以父母之愛為主要訊息,透過上帝派遣耶穌活在凡世的基督教意象表達出來。這本書提醒我們,第一份聖誕禮物並非包裝後放置在聖誕樹下,它也跟聖誕老人無關,它是放置在一個盒子裡。它同時藉由書中的父親來告訴我們,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家人,減少在辦公室的時間。
這本書深受歡迎的主因來自於它給讀者帶來的強烈情緒衝擊,也來自於讀者從現代社會的憂慮、恐懼及不確定感中去尋求庇護的渴望。作者具備了以讀者可了解、可接受的方式來表達人類不同情感和弱點的能力。換句話說,這本書能成為一本聖誕經典,並不是因為它植根於奇幻,而是深植於人類對希望、履行承諾、彼此關係的追尋的寫實刻畫上。
歲終年末,在期待家人可以團聚的佳節時,閱讀這樣一本感人肺腑的佳作,覺得到處都洋溢著溫暖的氣息。

2010年8月27日

人鴿之間


1922年設立的紐伯瑞獎(John Newbery Medal)至今將近九十年。這個對青少年文學創作影響重大的大獎,並不限制得獎作品的文類,因此,我們可以讀到傳記、詩歌、戲劇、故事集、報導文學、小說等。仔細整理後,不難發現少年小說所佔比率最高。再細加分類,寫實作品又多於幻想(包括奇幻與科幻)。屬於奇幻動物小說也有,但不多。如果說1923年修‧羅夫廷(Hugh Lofting) 的《德利特醫生航海記》(The Voyages of Doctor Dolittle) 算得上動物小說,則1928年達恩.默克奇(Dhan Gopal Mukerji) 的《花頸鴿》(Gay Neck:the Story of a Pigeon)更顯得特別珍貴,因為全書是以花頸鴿為主角,人只是配角,或是旁白者。作者藉著花頸鴿的自述與「我」(作者)的補述,使得我們對鴿子的生活更加了解,但他同時還批判了人類的自私愚昧,發動戰爭來殘殺他族。作者在痛心詳述戰爭對人與動物的傷害之餘,也不忘記描繪大自然之美與人類的自救之道。

細讀這篇作品,我們不難發現,作者對鴿子生態了解得相當透澈。從花頸鴿的出生開始,作者便以養鴿人的筆觸細心描繪鴿子的養育方式、飛行技巧(描述花頸鴿如何在空中翻筋斗、高飛、低飛、閃躲、忽高忽低兜圈子與敵人周旋,逃出敵人的追捕、如何躲開石塊、獵槍、砲火)、婚配等,並以間接手法刻劃鴿子與人的互動,來突顯牠的堅毅、勇敢善戰、忠貞。作者完全掌握了鴿子的屬性,在敘述時,他以全知觀點扮演故事的主、配角,在必要時,扮演隱形人,讓鴿子自述,使得故事更加真實、更吸引人。
作者在鴿子的自述中,充分呈現出動物之間的撕殺爭鬥。這也許是大自然食物鏈運作時無法避免的景象,但很明顯的,動物的殘暴行為間接投射的是萬物之靈的凶惡。作者藉鴿子來發問:「爲什麽鳥獸之間有這麽多的屠殺和折磨呢?我想人類就不會這樣彼此傷害,對不對?但鳥類和獸類的確如此,……人類就不會這樣彼此傷害,對不對?」這些話並不是「我」的真意,它隱藏的反而是一種刻意反諷。實際上,人類彼此傷害的情形,遠遠超越鳥獸之間的爭鬥與屠殺。人類為了自衛或取食,殺害其他動物成為必需的罪惡,但卻不知節制,近乎濫捕、濫殺,並大肆破壞自然生態,殘殺鳥獸之外,更以日新月異的新型武器彼此傷害。作者藉花頸鴿參與戰場上的送信工作,敘述了戰場上的種種慘狀,詳細展示人在外力侵入、或侵略他國時,如何不擇手段殺害他人。

為了排除人的畏懼感,作者讓書中的虔誠的和尚說:「……任何動物或人,只要不被敵人嚇倒,就不會受到攻擊,更不會丟掉性命。毫無畏懼時,甚至連兔子都能從獵狗和狐狸那裏逃脫……。恐懼能讓人智力全失,反應失靈。心懷恐懼者,會自己殺掉自己……無所畏懼者心無雜念,噩夢不會潛入夢境;無所畏懼者凡手所碰觸,都將同樣無所畏懼。」「心無雜念」不易達成,是一種需要長期自我節制的苦鍊行為。然而,個人的畏懼容易破除,但作者對於集体的畏懼另有看法。他安排書中的主持代他發言:「在這個寺院裏,我們每天都會向無限仁慈的神祈禱兩次,希望它能治癒地球上國家的疾病。但戰爭仍在繼續,連鳥類和獸類都傳染上了恐懼和憎恨。和身體的疾病比較起來,情緒的疾病傳染得更快。人類的心中充滿了恐懼、憎恨、多疑和怨恨,新的一代人要想完全從其中解脫出來,可能需要整整一代人的時間。」當恐懼和憎恨成為這個星球上共有的、無可避免的一種病時,殺戮便是病上加病的毒藥。

作者除了擅長刻畫鴿子的舉止行為與動物之間的互相殺害外,在敘述時不忘放慢腳步描繪周遭美景,抒發熱愛大自然之心:「山上面,秋天已經把樹葉染成了深紅、金黃、櫻桃色或紫銅色,但在山下,秋天卻姍姍來遲:櫻桃樹上依然果實累累,樹幹上爬滿了厚厚的苔蘚;微風過去,一朵朵手掌大小的紫色或紅色的蘭花搖曳著把花粉散在青苔上;酷熱的陽光下面,白色的曼陀羅上佈滿水珠,那是地面蒸發出來的水汽凝結而成;樹也更加高大,樣子也更加嚇人;竹子挺拔,像鑽天的尖塔……」「向前望去,層林盡染,秋意正濃,金黃、紫黑、濃綠和桃紅色爭相鬥豔。」作者對於色彩的敏感度相當高,妙筆觸及的彩色繽紛世界,在讀者眼前展現的是一幅一幅可以舒緩身心煩躁的美景。
在凸顯大自然之美之餘,「我」更鋪陳了老朋友岡德熱愛森林、早早想遠離城市的心情:「那裏的樹木寧靜,空氣中沒有難聞的氣味和灰塵,天空高遠蔚藍,沒有亂七八糟的電線杆和電報線。在森林裏,我聽不到工廠的轟鳴聲,相反,鳥兒們的歌唱卻不絕於耳;我寧願與純真的老虎和獵豹爲伍,也不願意混迹在小偷和暴徒出沒的城市裏。」岡德無法容忍都市喧嘩與汙染之心不說自明。到了二十一世紀,與岡德有同樣心情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在把鴿子還給「我」之後,走向喜馬拉雅之前,岡德對「我」交代,他得去治療內心的恐懼和憎恨。他說:「我需要去治癒自己的恐懼和憎恨。我目睹了人類之間的太多殺戮,我的心中充滿了傷痛,我得了一種可怕的疾病——恐懼,所以作爲傷員退役還鄉。現在,我必須獨自走向大自然,去治癒我的疾病。」
相對於鳥獸,人欠缺虔誠之心,不懂得向大自然致敬:「你說花頸鴿張開翅膀在向夕陽致敬,這實際上並不是什麽驚奇的事。動物們都是虔誠的,只有人類才會愚昧地認識不到這一點。我看到過猴子、老鷹、鴿子和獵豹,甚至貓鼬都在向黎明和落日敬禮。」
人類要如何自救呢?「我們的思想和情感常常會影響我們的言行。無論你是否意識的到,當一個人感到害怕的時候,哪怕是睡夢中有一絲一毫的怨恨,都不可避免地會在今後的行動中表現出來。」至於克服怨恨,作者認為只有「愛」:「只要能想到愛、感受到愛,那麽,你們就會像花朵吐露芬芳一樣,身心自然會散發出坦蕩與安寧。」

這是一篇令人喜悅的故事,用20世紀初美麗的語言寫成,讓讀者瞥見鴿子令人難以相信的個性,以及好幾個世紀以來鴿子在世界各處戰場上的英勇行為。很明確的,故事挑動了讀者的心弦深處。花頸鴿遭遇了許多考驗牠意志的冒險歷程。牠憑著牠那位有責任感的主人與附近和尚的協助,一再地克服飛行的恐懼。
這篇作品發表在八十多年前,鴿子的忠貞屬性和人類的嗜殺習性至會仍然未變。就普遍性和恆久性這兩種檢驗優秀作品的基本準則來說,《花頸鴿》確實合乎這兩種標準。故事雖然有些部分不自然,卻添加了傳奇的味道。全書處處冒險、剌激,再加上一些藉故事對鳥獸行為的奇妙洞察力,故事的基調便趨於完善。他對一次大戰及在印度的童年生活另具慧眼。全文敘述動人,比一般的寫實小說更動人。有趣的里鴿子除了爭食之外,應該象徵和平,但牠的「敵我」意識並不濃烈。誰養育牠,就是牠的主人,牠永遠效忠的對象。戰爭只是徒增人間悲劇,又何嘗有其深層意義?

2010年8月26日

《珍‧奧斯汀的世界》

奧斯汀的六本小說都以她生活的鄉村為背景,內容關注鄉間人物中女性的兩件事:她們的社交生活以及她們對婚嫁的關懷,尤其以描寫鄉間上流仕紳的禮俗與互動最為出色。故事敘述平穩自然,觀察細致入微,文筆簡潔有力,文字活潑風趣,處處呈現急智式的幽默,透過小說裡角色閒談的對話深刻的刻畫人物的性格,令無數的讀者著迷。
這些通情達理的故事都來自奧斯汀的敏銳觀察,欣喜《珍‧奧斯汀的世界》一書出版,讓人更認識作家生活的時代背景與當時人們的藝術與休閒品味,和珍‧奧斯汀一起漫步在小說場景裡。

2010年8月11日

伐木與推石

古時候,有一個名叫吳剛的人。他身強力壯,又很聰明。可是他做事缺耐心。他先後學木工、當布店學徒、回家種田,但一事無成。
吳剛又想做神仙。於是走進深山,找到老神仙。吳剛抱著拳對他說:「老神仙,我走了老遠的路才找到了你,請你教我做神仙的方法吧!」
老神仙摸了摸鬍子說:「做神仙可不是鬧著玩的,必須下許多工夫,你做得來嗎?」吳剛猛點頭,連聲說:「會的,會的,會的。」老神仙看吳剛誠心誠意的樣子,就教他採藥、讀天書,但吳剛又沉不住氣,想飛到月亮上去玩。老神仙便帶他到月亮上。
吳剛發現月亮光禿禿的,遠遠的一堆石頭旁有棵桂樹。他東走走、西逛逛的。吳剛玩夠了想回去。老神仙指著石堆旁的一把大斧頭,要他把桂樹砍倒,就可以成仙。
吳剛拿起斧頭,大喝三聲,就往樹上砍了三下,再往樹上一看,竟然發現樹幹上被斧頭砍傷的痕跡都消失了。
老神仙哈哈大笑,說:「這棵桂樹,又叫做『三百斧頭』。有耐心的人心平氣和的砍三百斧頭,就可以把它砍倒。沒有耐心的人,砍了也是白砍。你砍下這一道缺口,斧頭一拿開,缺口立刻長好。」
可惜吳剛天生懶惰,缺乏耐性,只要他一偷懶,桂樹又重新長好,所以他只好留在月亮上不斷的砍著桂樹了。做事缺耐心便成為他的致命傷。他與希臘神話中薛西佛斯(Sisyphus)這位悲劇性人物成為有趣的對比。
相傳個薛西佛斯是古希臘城邦科林斯的創建者。大家都熟知他和那塊永遠推不完的石頭。傳說中,他欺騙又得罪了眾神,因此被罰在冥界最深的無間地獄(Tartarus)把很沉重的巨石推上陡峭斜坡,但每當他用盡全身的力氣把石頭推上坡頂時,它卻會立刻滾下坡,因此薛西弗斯只好不斷的重複著相同的動作,永無休止的接受這個懲罰。
薛西弗斯被塑造成為一種反覆而無止盡的勞動與努力的枉然。不過哲學家卡謬卻指出,薛西弗斯其實是一個隱喻,他的荒謬在於輕視神祇、厭惡死亡、熱愛生命的人,必須在反覆而徒勞無功的動作當中累積自己的經驗,而去不斷的嘗試挫折。

何鳳山與辛德勒

1938年,早年考取德國公費留學,以優異成績獲博士學位的何鳳山接任維也納總領事的職務。他年輕、充滿幹勁,領事館的業務在短期內便迅速上了軌道。
同年稍早三月,德軍併吞奧地利,開始欺壓猶太人,街頭暴力事件不斷。十一月九日夜晚,納粹黨員和蓋世太保突襲奧地利境內的猶太人商店,維也納也不例外,釀成「水晶之夜」事件,數以萬計的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何鳳山看在眼裡,心中一股沛然正義也被引動起來。他暗自思量著,自己有什麼辦法能幫助無辜的猶太人。
猶太青年艾瑞克帶著全家二十張簽證申請書,在跑遍城內五十個領事館,全遭到拒絕後,來到城內最不起眼的中華民國領事館。令他驚訝的是,總領事何鳳山直接一口氣發給他二十本前往上海的簽證。自隔天淩晨起,中華民國領事館外排隊申請簽證的人數暴增。一輛掛著領事館車牌的車子正要駛入領事館,一名猶太年輕人突然將一疊申請資料朝開著的車窗扔了進去。一天之後,年輕人接到了何鳳山親自打來的電話,要他到領事館去拿前往上海的簽證。
短短幾個月,從何鳳山手上發出去的有效簽證就超過了1700張。柏林長官嚴厲警告他,不得再發放簽證給猶太人,否則記過處分。何鳳山知道自己是這些猶太人唯一的希望,一張簽證代表一條生命,決定不理會上級的禁令,繼續發放簽證給急於逃命的猶太人。
德國宣稱領事館屬於猶太人的房產,強制沒收。何鳳山被迫退出領事館,上級也拒絕他重建領事館的請求。他自己出錢租了間小房間,在大樓外升上國旗,憑著道德良心繼續做其他外交官不敢做的事,繼續核發救命簽證。1940年,日本與德國結盟,何鳳山被調遣回國。他只求自己能有更多的時間,盡力幫助需要他的人。就算到了必須離開的最後一刻,何鳳山仍然在前來申請簽證的每份文件上,蓋下核發印章。
類似何鳳山的勇敢舉動也發生在波蘭。1939年9月,德軍在兩週內攻佔了波蘭。被佔領的波蘭,猶太人是最便宜的勞工,因此精明的發戰爭財的辛德勒在他新創辦的搪瓷廠只僱用猶太人。這些人得到搪瓷廠的工作,也就得到暫時的安全,沒有受到殺人機器的肆虐,他的工廠成了猶太人的避難所。在他那兒工作的人都受到從事重要戰爭產品工作的保護:搪瓷廠給前線部隊供應餐具和子彈。辛德勒花數百萬馬克以供應他的工人以及用來對德國官員行賄。他前後救了1100多名猶太人。
何鳳山與辛德勒的道德勇氣令人欽佩,兩人在二戰期間的作為是勇者的最佳詮釋。

葉限與灰姑娘

從前在秦代之前,一位吳姓洞主娶了兩位妻子,其中一位妻子早死,留下一個名叫葉限的女兒。葉限聰明伶俐,深得父親的喜愛。父親死後,葉限受到後母的虐待,後母經常叫她到危險的地方伐木或到深水的井打水。一天,葉限取水時得到一尾兩寸長、金色眼睛的金魚,便拿回家裏飼養。金魚一天一天的長大,只得把牠放到池裏飼養。只有葉限每次走到池邊的時候,金魚才會浮上水面,伸出頭來。後來葉限的後母發現了,便騙走葉限的衣服,穿上它走到池邊,然後殺死金魚,更把它燒來吃。葉限發現金魚不在池裏,放聲大哭。忽然,天上神仙降臨,安慰葉限,並要她把魚骨掘起,藏於家中,同時告訴葉很,向它祈禱的願望都能實現。
到了某個節日,後母帶著親生女兒去參加舞會,要葉限在家守著果樹。葉限等後母走遠後,向魚骨求援,讓她穿上翡翠的服裝和金色的鞋子,也去參加舞會。葉限在舞會上表現搶眼,被後母所生的女兒認出,後母也起了疑心;葉限慌忙跑回家,路上丟了一隻金鞋子,由其他洞人得到。後母回家後,發現她抱樹而睡,才沒有追究。後來,鄰國的國王得到了那隻金鞋,下令讓全國的女子試穿,最終都沒有人適合。國王四處尋訪金鞋的來歷,終於找到了葉限,並娶葉限為王后。
這篇故事出自於唐代段成式(803?—863年)的筆記故事集《酉陽雜俎》,他曾明確說過,葉限姑娘的故事發生在我國廣西少數民族地區。這篇故事的架構很像《格林童話》的〈灰姑娘〉。架構相似,但有些情節不同。葉限從頭到底都是靠魚骨幫忙,灰姑娘卻有仙女、老鼠和南瓜來協助。灰姑娘在舞會上與王子共舞,留下的是玻璃鞋,而葉限參加的舞會沒提到王子,丟掉的是金鞋。最後灰姑娘嫁給努力尋找玻璃鞋的王子,葉限和命令全國的婦人試穿那隻金鞋的鄰國國王結婚。法國貝洛版的結尾,灰姑娘原諒了後母的兩個姐妹,格林兄弟版卻大大不同,兩個姐妹的雙眼慘被鴿子啄瞎。葉限的後母及姊姊則被飛石擊中而死。
華裔兒童文學畫家楊志成(Ed Young)在1982年畫了一本Yeh-Shen (葉限)的繪本。他曾三度榮獲美國兒童文學界最高榮譽凱迪克大獎。他說:「創作圖畫書的目的,是為了將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世界。」透過他的這本作品,西方人了解中國也有仙履奇緣的故事,而且比格林兄弟版更早了一千年。國內另有李漢文的《神奇的魚骨頭》(2004)和謝武彰的《葉限》(2009)。
1. 楊志成在1931年生於天津,美國圖畫書大師。1967年以《皇帝與風箏》獲得凱迪克銀牌;1989年以《狼婆婆》拿下凱迪克金牌;1992以《七隻瞎老鼠》再次獲得銀牌。楊志成以現代繪畫技巧,結合西方建築美學對空間的架構觀點,將中國繪畫寫意而非寫實的意境成功帶出,是中西合璧的典範。
2. 格林兄弟是指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兩人,他們是德國19世紀著名的童話搜集家、語言文化研究者。兩人因興趣相近,經歷相似,合作研究語言學、搜集和整理民間童話與傳說,故稱「格林兄弟」。格林兄弟蒐集德國與義大利境內的民間故事編成《格林童話》。
3. 華盛頓‧歐文(1783~1859)從小就喜愛閱讀英國作家司各特、拜侖和彭斯等人的作品。〈李伯大夢〉和〈睡谷傳奇〉是他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作品。由於他在文學上的貢獻,他被尊稱為「美國文學之父」。
4.〈枕中記〉的作者沈既濟(約750~800)是唐朝人,很早就有名氣,但傳世的作品不多。他在朝中擔任公職的經歷很像〈枕中記〉中的盧生。他負責修史的工作,前後只有一年十個月,好夢還沒睡熟,就被驚醒。〈枕中記〉和〈任氏傳〉是他的主要傳奇作品。
  

2.

真實與虛幻

文學作品中常以夢境來投射主角對現實人生的某種響往。夢境往往與實際人生相差極大,因此,夢醒後,做夢的人再度面對人生,總覺得現實人生太殘忍,對夢中奇遇會一再回憶,甚至希望奇遇再現。
夢有好夢與惡夢之分。文學中的夢常常先讓尋夢的人得到他(她)日夜思念追求的,接著會遭遇逆境的衝擊,而在夢醒後有所領悟,能夠面對實際人生,而不再整天胡思亂想,不做正事。
中國的唐代士人都渴望名利與愛情。他們盼望有一天能成為丞相或將軍,而且身邊有紅粉知己作伴。他們的悲喜大多受制於追求名利與愛情的成敗。大部分的士人最後都失敗了。這些遭受挫折創傷的士人在寺廟僧院或客棧找到安頓之處,可以躺下,張開雙臂,緊閉雙眼,做些奇妙的夢。往往在夢中,他們受到壓抑的與未實現的夢想便可能成為事實。
〈枕中記〉的主角盧生是個失意的士人。他對於自己衣衫襤褸一事深感羞愧。有一天,他在客棧碰巧遇見道士呂翁。呂翁問到他的未來,他便說出當大官、享盡人生奢華的想法。他靠著道士的魔枕的幫忙,離開了現實的塵世,進入了虛幻的第二個世界─一場真正的夢。在這場夢中,所有他對名利與愛情的追求均一一實現,但也曾遭遇幾次挫折,甚至得面對死亡。盧生醒來後,發現自己依然躺在客棧裡,旅店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有煮熟呢!老道士告訴他,人生的快樂盡似如此這般。經歷了這場短暫奇異的夢後,盧生似乎已經体認到名利只是虛幻的過眼雲煙。
有「美國文學之父」盛名的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寫了一篇典型的美國寓言故事《李伯大夢》。《李伯大夢》深刻地描繪殖民時代哈德遜河邊小村落中,平時遊手好閒的李伯。李伯素無大志,樂於幫助鄉人,但對於自己家中諸事全無辦法。李伯平時又怕太太,能逃開就逃開。為了避免惡妻不停的數落,經常買醉。一日,他帶槍攜犬上山打獵,在山中巧遇一群身著紅衣的矮人。他幫忙倒酒,自己不時偷飲數口,終於醉倒山中,竟然在卡茲奇山上長睡了二十年,醒來下山後發覺一切景物全非,才驚覺舊日熟悉的世界已全然消失。
這兩篇作品頗為相似,作者很明顯地告訴讀者夢想虛幻的可能性,夢想隨時都可能成為過眼雲煙。然而,千百年來,在尋夢的道路上,總有癡狂者絡繹於途,「夢」的確是部分小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是華盛頓‧歐文更進一步在作品裡批判美國夢背後的黑暗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