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0日

用想像力遇見永恆的經典


文字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影響了整個人類文化與文明的演進。有了文字,人類得以溝通思想、記錄言行、傳遞知識、探究人生等,因為文字帶來閱讀行為,而閱讀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每個人在一生中必須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成長。不要忘記,一個自發的閱讀者,最容易成為一個自發的學習者。
我們周遭有無數由文字書寫的合適學習材料,我們要如何選擇呢?根據國外學者的研究,故事性文體最為理想,因為這種文體能讓孩子在知識與理解中成長;能將資訊牢牢記住。它可以建構出自傳性的記憶,並且學習閱讀與書寫,並能組織與詮釋經驗。
其實,閱讀的好處不只如此。根據神經科學研究,每一種學習經驗都是為未來的心智學習做準備,並且重複將想法、概念或經歷暴露在學習經驗中,這將能提升記憶力。如果我們按照閱讀感受力來分類的話,透過閱讀,我們可以感受樂趣、接收資訊、學習知識,可以從書中獲得學習典範,而且還可從書中情節得到情緒調節與宣洩。不要忘記,早期閱讀的培養有利於孩子在讀寫能力的增進,說得更確定些,閱讀習慣愈早養成,自己的學習力、創造力愈早展現。

哪些書籍適合給孩子閱讀?這十多年來,繪本風行全國,國內帶領兒童閱讀的重心幾乎全以繪本為主。專家學者也認為繪本同樣具有激發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功能,但與文字的功能層次不同,特別是在邏輯分析思考能力方面。就因為這種原因,繪本教學在學習過程中似乎有其侷限性。況且,閱讀繪本只是閱讀人生這本大書的起步,比較適合學前教育與國小低中年紀。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一定會發現,國內相關的以國小生為主要訴求的課外閱讀書籍幾乎滿坑滿谷、唾手可得,反而比較欠缺的是介乎適合十二至十五歲青少年閱讀的好作品,尤其是經典作品。
年輕的孩子總覺得自已生命無限,有段漫長的燦爛歲月可以盡情揮洒。這種想法很難評斷其對錯,但珍惜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想法絕對錯不了,而且分分秒秒都應該用在提昇自我的事物上,閱讀也是如此。與其把許多時間花在大眾休閒通俗讀物上,不如一開始就大步邁入廣闊的經典空間,在名家想像力的高妙作品中徜徉,汲取他們以生命錘鍊的思想精華。
內容豐富又不說教的少年小說當然是給這個年齡層的理想讀物,然而,一般的少年小說不是中篇便是長篇,每本至少四萬字以上,絕對不適合當晨讀的教材,反而是那些短小精悍的經典極短篇或短篇才是上上選。但哪些作品才是能感動未來的主人翁?要不要學生開始學讀經典作品?

以美國為例。在文學教育方面,一般美國中學要求學生必須閱讀「經典」作品,例如莎士比亞(Shakespeare)的《哈姆雷特》(Hamlet)與《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 Juliet)、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勃朗蒂(Emily Bronte)的《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高丁(William Golding)的《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等。這些成人經典作品都是中長篇,其背景與展現的內涵又和當代青少年的情境和期許出入頗多,並不適合我們青少年閱讀。
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在《為什麼要讀經典》(Why Read the Classics?)一書中說:「在青少年時代,每一次閱讀就像每一次經驗,都會增添獨特的滋味和意義。……青少年的閱讀可能(也許同時)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賦予我們未來的經驗一種形式或形狀,為這些經驗提供模式,提供處理這些經驗的手段,比較的措辭,把這些經驗加以歸類的方法,價值的衡量標準,美的範例。」看了這段話,我們心中或許會有個譜:選擇名家的作品,最好內容與青少年成長有關,或者以婉轉的方式呈現世界的某些真實面,以獨特、意想不到和新穎的內涵蘊藏人生旅程中的寶貴與豐富的經驗。

為了與其他晨讀選集有所區隔,本書略過華文作家作品;為了突顯現代社會多元文化主流,編譯者挑選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名家經典名作,並略分為四個部分:「奇風幻語」、「為愛啟程」、「人生風景」及「意料之外」。作者包括奧亨利、海明威、威廉.馬區、馬丁路德.金(美國)、狄更斯、沙奇、毛姆(英國)、莫泊桑(法國)、卡爾維諾、阿爾圖羅.維萬特(義大利)、納拉揚(印度)、普希金、契訶夫、屠格涅夫(俄國)、、奇努阿‧阿切貝(奈及利亞)、赫塞(德國)、威廉.薩洛揚(亞美尼亞裔美人)、波赫士(阿根廷)等舉世聞名的大作家。文類則有童詩、童話、寓言、民間故事、小說、講稿等。內容除了針對人類的恐懼、悲傷、幻想、幽默、冒險等心理層面,做巧妙的設計之外,也蘊含了對全球人類以及自然萬物的關懷,反映現代人對人之所以為人的省思。
經典名作除了具有濃烈的故事滋味外,還十分講究文學藝術性。作品的表面文字往往只表達了八分之一的意涵,其餘的八分之七完全在文字底層,等待讀者去領會。這就是海明威「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的精髓所在,這也就是說,作品的「外延」(denotation)意義容易瞭解,「內涵」(connotation)意義還有待挖掘。
每篇選文長短不一,有四百字左右的極短篇(如毛姆的〈死神說話〉)、也有長達四千多字的短篇(如契訶夫的〈打賭〉),但一半以上的作品均在兩千字上下。篇篇精彩,讀者在閱讀之後,會運用自己的想像力和推理力,一再回味,甚至想把作品重讀一遍,這讓我們想起接受美學學者伊瑟爾(Wolfgang Iser)的說法。他指出:「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不僅要調動自己從生活世界中獲得的經驗,還要動員他的想像力。由於一部文學作品所描寫的世界與讀者的經驗世界絕不會相同,作者與讀者、讀者與讀者的想像也不會完全吻合。」
我們也可以「提供樂趣」、「增進了解」與「獲得資訊」三種似乎完全以讀者為出發點的功能來檢視這些作品。這三種功能可以單獨存在,但也互相影響。熟悉文學作品的人都知道,不管是何種年齡層的讀者,「樂趣」往往是他們閱讀作品首先考慮的目標。拋開「樂趣」,閱讀就會變成一件乏味的事。即使讀者閱讀的重心在於尋找「資訊」,他們尋找的也絕不是說教或教訓,而是學習的樂趣。換言之,閱讀文學作品時,讀者尋找的是閱讀的樂趣,甚至尋找藉閱讀逃入另一種生活或地方的樂趣。
美國少年小說頗有研究的多納森(Kenneth L. Donelson)曾指出,優秀的少年小說有四個基本主題:人類基本的和永恆的孤獨;愛與伴侶的需求;希望和尋找真理的需求以及歡樂的需求。相信讀者在細讀本選集的每篇作品後,會十分高興的發現,這四個基本主題都隱隱約約的藏在這些經典作品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