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0日

圖文小說的閱讀和想像 一 2014年1月,華盛頓大學傳播研究所擔任「數字媒介」課程的羅伯索可維茲(Rob Salkowitz)在《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發表了《閱讀的未來:2014及其後的十大趨勢》。文中第一個趨勢就是「視覺文學的勝利」:在文學和娛樂的世界𥚃,圖文小說和漫畫已經從文學和商業的邊緣趨向於此二者的中心。很顯然的,布萊恩· 賽茲尼克的《雨果的秘密》、《奇光下的秘密》和《奇蹟之屋》三部曲就是依循著這個趨勢而生。如果我們接受索可維茲的說法,來思索如何檢視、建構與解構《奇蹟之屋》這本圖文並茂的新書,應該是一種趣味盎然的閱讀過程。 二 這本書的前半段,作者以插畫生動的呈現了繁複的劇場和家族歷史。我們先以欣賞無字繪本的方式來閱讀。專家指出,細讀繪本要孩子注意到每個畫面的色彩、色度、線條、大小、形狀、幽默等,因為這些閱讀層次會帶來不同的詮釋。這本書全部以黑白呈現,要注意的反而是每一頁類似無聲電影膠卷的連續性和作者的運鏡能力。如果說翻閱這本書的第一部分的過程,類似一種電影觀賞經驗或戲院看戲經驗,或許更能突顯作者說故事的特殊能力。 在仔細閱讀第一部分,讀者對奇蹟戲劇世家的變遷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後,進入純文字描述的第二部分。雖然間隔兩百多年,誠如作者接受訪問時所說的:「至於《奇蹟之屋》,插畫和『回憶』、『說故事』有密切關聯。當讀者從第一個『插畫故事』接到第二個『文字故事』時,剛讀完第一個故事的經驗已成為記憶的一部分,而讀者『回想』的這個動作將成為情節的一部分。」讀者閱讀第一部分後產生的種種揣測與亞伯特在第二部分的陳述自然成為有趣的對比,讀者會深刻體會到圖文兩種閱讀的樂趣。作者的「插畫故事」在於激發讀者參與寫作,然而讀者「按圖思文」的揣測內容有多少合乎作者文字陳述內容,並不是很重要。亞伯特後來承認所有一切都是編造的故事,即使约瑟不願接受,他最後還是得默認亞伯特說的是實話。第三部分的結尾也就令人欣然接受了。 三 其實不論寫實或奇幻作品,在作者腦中醞釀的多半是虛擬的,即使部分是他生命中曾經遭遇的事實或聽聞,所以亞伯特說:「......,但這兩者(故事跟事實)可以同樣是真實的。」故事真假並非是最重要的,讀者最在乎的是作者的說故事能力。當然,也有讀者在乎作者留下多少空間讓他們參與創作。至於比利和艾伯特之間的曖昧情事,作者則留下一片讓讀者思考的空間。 貫穿全書的「看見或者看不見」應該包括肉眼與心眼兩個層次。每個人面對自己家族史自有不同的詮釋與應對方式。並非所有人的家族史都是十分顯赫,值得炫耀的。世間凡人基於需要,揑造家世在所難免,有時甚至採取「視而不見」來逃避。作者虛構了如此精彩的故事,同時提供了讀者「信或不信」的充分選擇空間。同樣的,作者在行文時不斷提及莎士比亞的名劇,並且把著名的青少年文學作品融入,是否在驗證讀者的「看見或者看不見」? 四 這本書的美妙和巧思之處,遠遠超過兩種媒介的創意說故事方式和有趣味的情節。讀這本書,免不了要接受下面這種挑戰:說故事確是人們不可或缺的經驗和表達感情的方式。作者斷言,一般的創造力和特殊的說故事能力可帶來喜悅和親蜜關係,甚至可成為一種強烈情感的救贖。結果我們發現,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本非凡奇特、且能誘發思考的作品,敘述給人深刻印象、想像力令人喜悅。 賽茲尼克的三部曲帶給我們的是融合文字和圖畫、電影感十足的傑作。他先以《雨果的祕密》向一位默片導演致敬,再以《奇光下的祕密》的實驗性雙線敘述、連續性的畫面和部分文字,表達一種殘障經驗的藝術方式。《奇蹟之屋》跨越很長一段時空來講一個錯綜複雜的親情故事中的故事。描繪主角在不同空間不斷冒險犯難的三部曲,均以主角對「家」的嚮往和追尋為主軸,這點正是青少年文學一向強調的。作者正值壯年,想像力豐富,創意新穎,日後的作品值得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